一、秋季養(yǎng)生總原則:潤燥為先,兼顧補虛?
中醫(yī)認為,秋季對應五臟中的 “肺”,肺喜潤惡燥,秋季干燥的氣候易損傷肺津,引發(fā)一系列不適。因此,秋季養(yǎng)生首重 “潤燥”,同時,經(jīng)過夏季高溫酷暑,人體能量消耗大,脾胃功能相對減弱,秋季也需適當 “補虛”,但補虛需遵循 “滋陰為主,忌溫燥” 的原則,避免加重體內(nèi)燥邪。?
在食材選擇上,應優(yōu)先選用性味甘涼、滋陰潤燥的食材,如銀耳、百合、梨、麥冬等;補虛則以補肺、健脾、益腎為重點,可選用山藥、蓮子、枸杞、黃芪等溫和滋補的食材,避免使用羊肉、肉桂等熱性食材,防止 “火上澆油”。?
二、經(jīng)典潤燥藥膳:緩解秋燥,滋養(yǎng)肺津?
(一)銀耳百合蓮子羹:潤肺止咳,寧心安神?
秋季氣候干燥,很多人會出現(xiàn)干咳少痰、失眠多夢的癥狀,銀耳百合蓮子羹是緩解這些不適的經(jīng)典藥膳。銀耳被譽為 “平民燕窩”,味甘淡性平,能滋陰潤肺、養(yǎng)胃生津,其含有的天然植物膠質(zhì),可幫助滋潤皮膚和呼吸道黏膜;百合味甘微寒,歸心、肺經(jīng),能養(yǎng)陰潤肺、清心安神,對秋燥引起的心煩失眠有很好的緩解作用;蓮子味甘澀性平,能補脾止瀉、益腎固澀、養(yǎng)心安神,可增強脾胃功能,防止?jié)櫾锸巢倪^于寒涼損傷脾胃。?
制作方法:取干銀耳 15 克,提前用溫水泡發(fā),去除根部雜質(zhì),撕成小朵;干百合 10 克、蓮子 15 克分別用溫水泡發(fā),蓮子去芯;將所有食材放入砂鍋中,加入適量清水,大火燒開后轉(zhuǎn)小火慢燉 1-1.5 小時,至銀耳軟爛、湯汁濃稠,最后根據(jù)個人口味加入適量冰糖調(diào)味即可。每日 1 次,早晚食用均可,尤其適合秋季經(jīng)常熬夜、壓力大的人群。?
(二)川貝燉雪梨:清熱潤肺,化痰止咳?
秋季是呼吸道疾病的高發(fā)季節(jié),川貝燉雪梨是中醫(yī)里常用的潤肺化痰藥膳。川貝母味苦甘性微寒,歸肺、心經(jīng),能清熱潤肺、化痰止咳,尤其適用于肺熱燥咳、干咳少痰、陰虛勞嗽等癥狀;雪梨味甘性寒,歸肺、胃經(jīng),能清熱生津、潤燥化痰,其水分充足,可直接補充肺津,緩解口干舌燥。兩者搭配,潤燥化痰的功效更強,且雪梨的甜味能中和川貝的苦味,口感更易被接受。?
制作方法:取新鮮雪梨 1 個,洗凈后從頂部 1/4 處切開,作為 “蓋子”;用小勺小心挖去梨核,注意不要挖穿梨的底部,形成一個 “梨盅”;在梨盅內(nèi)放入川貝母粉 3 克(或整個川貝母 5-6 粒,提前研碎)、適量冰糖;將切下的 “梨蓋” 蓋回梨身上,用牙簽固定,防止燉煮時移位;將處理好的雪梨放入碗中,再將碗放入蒸鍋內(nèi),隔水蒸 30-40 分鐘,至梨肉軟爛、湯汁滲出即可。吃梨肉、喝湯汁,每日 1 次,對秋季肺熱咳嗽、咽喉腫痛有顯著緩解效果,但脾胃虛寒、容易腹瀉的人群需慎用,可適當減少川貝用量,并延長燉煮時間。?
三、秋季補虛藥膳:健脾益腎,增強體質(zhì)?
(一)山藥枸杞排骨湯:健脾益胃,補腎益精?
秋季補虛,脾胃是關(guān)鍵 —— 脾胃功能好,才能更好地吸收營養(yǎng),為冬季 “藏” 打下基礎(chǔ)。山藥味甘性平,歸脾、肺、腎經(jīng),能補脾養(yǎng)胃、生津益肺、補腎澀精,其質(zhì)地細膩,易消化,適合各個年齡段人群食用;枸杞味甘性平,歸肝、腎經(jīng),能滋補肝腎、益精明目,秋季常吃枸杞,可緩解因肝腎陰虛引起的頭暈目眩、視力減退等癥狀;排骨富含蛋白質(zhì)和鈣質(zhì),能補充體力,增強體質(zhì),三者搭配,既能健脾養(yǎng)胃,又能補腎益精,是秋季全家皆宜的補虛藥膳。?
制作方法:取排骨 500 克,洗凈后切成小段,放入冷水鍋中,加入適量料酒、姜片,大火燒開后撇去浮沫,撈出排骨用溫水沖洗干凈;山藥 200 克去皮洗凈,切成滾刀塊(可泡在清水中,防止氧化變黑);枸杞 15 克用溫水泡發(fā);將焯好水的排骨、山藥塊放入砂鍋中,加入足量清水,放入姜片、蔥段,大火燒開后轉(zhuǎn)小火慢燉 1.5-2 小時,至排骨軟爛、山藥粉糯;最后加入枸杞,繼續(xù)燉 10 分鐘,加入適量鹽、少許胡椒粉調(diào)味即可。每周食用 2-3 次,既能補充營養(yǎng),又能增強脾胃功能,改善秋季食欲不振的問題。?
(二)黃芪當歸烏雞湯:補氣養(yǎng)血,溫養(yǎng)身心?
秋季氣溫逐漸下降,部分人群尤其是女性和老年人,會出現(xiàn)手腳冰涼、面色蒼白、乏力氣短等氣血不足的癥狀,黃芪當歸烏雞湯是補氣養(yǎng)血的經(jīng)典藥膳。黃芪味甘性微溫,歸脾、肺經(jīng),能補氣升陽、固表止汗,是 “補氣第一藥”,秋季用黃芪,可增強機體抵抗力,預防感冒;當歸味甘辛性溫,歸肝、心、脾經(jīng),能補血活血、調(diào)經(jīng)止痛,被譽為 “補血圣藥”,與黃芪搭配,“氣能生血”“血能載氣”,氣血雙補的效果更佳;烏雞性平味甘,能滋陰清熱、補肝益腎、健脾止瀉,其蛋白質(zhì)含量高,脂肪含量低,是滋補的佳品。?
制作方法:取烏雞 1 只(約 1000 克),處理干凈后切成大塊,放入冷水鍋中,加入料酒、姜片,大火燒開后撇去浮沫,撈出烏雞用溫水沖洗;黃芪 20 克、當歸 5 克(當歸用量不宜過多,以免口感過苦)用清水洗凈;將烏雞塊、黃芪、當歸、姜片、蔥段放入砂鍋中,加入足量清水,大火燒開后轉(zhuǎn)小火慢燉 2-2.5 小時,至雞肉軟爛;最后加入適量鹽調(diào)味,撇去表面浮油即可。每周食用 1 次,適合氣血不足、體質(zhì)虛弱的人群,但感冒發(fā)熱、體內(nèi)有濕熱的人群需暫停食用。?
四、秋季藥膳食用注意事項?
辨證施膳:中醫(yī)藥膳的核心是 “辨證”,不同體質(zhì)的人適合不同的藥膳。例如,體質(zhì)偏熱、容易上火的人,應多吃銀耳、雪梨等涼性潤燥食材;體質(zhì)偏寒、容易腹瀉的人,應選擇山藥、黃芪等溫和食材,避免食用過多涼性食物。?
適量食用:藥膳雖好,但不宜過量。例如,川貝燉雪梨性偏寒,過量食用可能損傷脾胃;黃芪當歸烏雞湯滋補性強,過量食用可能導致腹脹、上火等不適。?
注意食材新鮮度:秋季食材容易變質(zhì),制作藥膳時應選擇新鮮的食材,尤其是肉類、蛋類等,避免食用變質(zhì)食材引發(fā)腸胃問題。?
結(jié)合生活習慣:藥膳只是秋季養(yǎng)生的一部分,還應結(jié)合規(guī)律作息、適當運動、保持心情舒暢等生活習慣,才能更好地達到潤燥補虛、增強體質(zhì)的效果。?
秋季是養(yǎng)生的黃金時期,合理食用中醫(yī)藥膳,既能緩解秋燥帶來的不適,又能補充體力、增強體質(zhì),為冬季的健康打下堅實基礎(chǔ)。根據(jù)自己的體質(zhì)選擇合適的藥膳,讓這個秋天在滋養(yǎng)中度過吧!?
]]>